圖說空港:從筒子樓到航空港,看呼和浩特機場40年變遷
呼和浩特機場,這座草原上的航空港,自改革開放伊始迎來發展的第一股春風,四十華載無不敘寫著“艱苦奮斗、踏實寬厚”的內蒙古民航人精神;從80年代初期的6個通航點,到2017年以行業增速的2倍突破千萬旅客吞吐量,春華秋實無不編織著每一位內蒙古機場人初心不改的航空夢。
從兩層磚瓦筒子樓躍升千萬空港
上世紀70年代末,呼和浩特機場第三代候機樓
1997年建成的第四代候機樓
2007年建成的第五代候機樓
變遷中的航站樓
上世紀70年代,呼和浩特機場候機樓是與那個時代相符的兩層磚瓦筒子樓,建筑面積為1117平方米。
1996年6月,呼和浩特機場第2次擴建工程動工,1997年7月竣工,擴建航站樓9979.27平方米,完成行李傳送系統、保安監控系統、消防報警系統、廣播系統、航班顯示系統等自動化工程。
2007年呼和浩特機場第五代航站樓建成投產,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這座2007年啟用的航站樓見證了呼和浩特機場2012年突破500萬人次,2016年突破800萬人次,2017年突破1000萬人次,標注了呼和浩特機場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40年話服務
上世紀80年代,呼和浩特機場第三代候機樓內,服務人員為旅客送上熱水。
上世紀90年代,服務室工作人員進行服務禮儀培訓。
2008年,呼和浩特機場貴賓室的禮賓員為奧運保障,進行禮儀培訓。
旺季期間,呼和浩特機場推出吉雅志愿者服務。圖為2015年吉雅志愿者協助旅客使用自助值機設備辦理值機手續。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呼和浩特機場使用大型拖拉機進行機坪除雪。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呼和浩特機場購入大型吹雪車,該車使用航空煤油,俗稱“熱吹車”。為了抵御北疆嚴寒,“熱吹車”也戴上了“保暖口罩”。
2004年呼和浩特機場更新掃雪車,提高了大雪天氣下機場的掃雪效率
2016年,呼和浩特機場購入最新的冷吹掃雪車,結束了“昂貴的”熱吹雪時代,也實現了多車同時作業保障大雪天氣不關閉機場。
標志線清掃車正在清掃機坪標志線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襄陽機場:跑道延長段完成瀝青道面施工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