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臨空經濟區:26年前的種子已遍地開花
今年2月27日,坐落在北京市主城區東北部、順義區境內,規劃面積115.7平方公里的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正式獲批準。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余家企業在這里集聚。
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
時間的齒輪飛快轉動。26年前,順義枯柳樹環島荒草搖曳,首都機場的T2航站樓還停留在施工圖紙上。而如今,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營業收入達到3749億元,約占順義區總收入的60%;屬地稅收約245億元,占順義區的30%。
在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史上,1993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
這一年,北京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
這一年,順義境內的第一條高速路——首都機場高速路——正式通車。
這一年,原北京順義縣政府在首都機場西側規劃了空港工業區,開始大力發展空港口岸經濟。
這一年成為中國臨空經濟的發展元年。
胡杰1994年便來到順義臨空經濟區工作。作為原北京順義臨空經濟區副主任,20多年來,他目睹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從“天”而降。
“最初,沒有‘臨空經濟’的概念,只是覺得順義守著機場,可以做些文章”。
1993年,原順義縣政府提出“依托機場服務機場,大力發展口岸經濟”的思路。空港工業區開始引進大批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和航空服務類企業,索尼、松下、空客飛行模擬培訓中心、普惠發動機維修培訓中心、大通物流等悉數入駐。2000年,這里成為除中關村外,北京第一個工業產值突破100億元的園區。
2004年,第一屆中國臨空經濟論壇在順義舉辦,首次明確提出了“臨空經濟”概念。順義區政府陸續規劃了空港物流基地、天竺綜合保稅物流園區、國門商務區等新功能區。順義臨空經濟區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2013年,臨空經濟園區收入突破2000億元,從“先行者”搖身變成中國臨空經濟名副其實的“老大哥”。
2014年,順義整合原空港開發區、國門商務區、物流基地三大功能區,成立了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提出了打造“港城融合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新戰略。同一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結合首都功能的新定位,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了以航空服務業為主導,以現代物流、新興金融、商務會展和高技術產業為補充的“大臨空”經濟格局,進入了打造世界航都的新時代。
26年來,這位中國臨空經濟的“老大哥”摸著石頭過河,筑巢引鳳,給首都經濟裝上了會飛的引擎。
“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已經發展成為港城融合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創新引領的區域經濟提升先行區、城鄉協調的首都和諧宜居示范區。”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管委會副主任馬強說。
北京臨空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這里的全產業鏈航空服務業率先形成。如今,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范區聚集了國航、中航油、中航材、中航信以及首都機場集團等80余家航空服務企業,在全國率先打造了從前端的航空運輸到中端的維修保障再到后端的融資租賃的完整航空服務產業鏈。
這里的臨空型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30余家大型航空物流企業保障首都機場貨運高效暢通,270余家新興金融類企業發展迅猛。“我們在各地設立總部的時候,第一選擇就是機場附近。”北京順豐副總經理姚宏旭說。在首都機場旁邊,順豐速運設立了3個近5萬平方米的分揀中心,來自全國各地的快件以每小時4萬個的速度被迅速處理。
這里的創新型高技術產業蓄勢待發。如今,以正元地理信息集團、中科星圖為代表的地理信息企業,以韓美藥品、華大基因為代表的生物醫藥企業,以寶潔中國研發中心、寶馬研發中心等為代表的科研類企業相繼落地。“我們在2014年遷入了順義臨空經濟區,設立了集團總部,幾年內產值增長了兩倍。”正元地理信息集團智慧城市建設公司總經理鄭豐收說。
首都機場在將世界變小的同時,也成為北京吸引和聚集全球資源與要素的入口。
“真的很激動,沒想到自己20多年前提出的概念成為如今區域發展的重要引擎。”被稱為“中國臨空經濟第一人”的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說,“作為動力源,機場不是單純的交通設施,能通過交通和產業兩條主線有效帶動經濟發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順義臨空經濟區成為很多后來者“取經”的對象。
在天津,規劃面積280平方公里的天津港保稅區包括空港、臨港、海港3個區域。“2018年,保稅區擁有市場主體3萬余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5.8億元。”天津港保稅區航空物流區管理局局長崔偉介紹。2006年,空客A320總裝線落戶天津空港經濟區。利用總裝線帶來的“技術外溢”“集聚發展”效應,天津空港經濟區航空產業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石家莊,位于正定機場東側、規劃面積2.86平方公里的石家莊綜合保稅區于2014年獲批。“今年上半年,區內累計注冊企業達88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石家莊綜合保稅區經濟發展局負責人李薈萍介紹。
在北京,規劃面積150平方公里、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的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已正式獲批。“我們將與雄安新區、北京三城一區、通州副中心、順義臨空經濟區、麗澤商務區協同發展,全力打造以人才和創新為驅動的全球臨空經濟創新典范。”北京新航城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國際民航組織測算,每100萬名旅客可以為區域創造1.3億美元收益,帶來1000個直接和3700個間接工作崗位;每10萬噸貨物將創造出800個工作崗位。
民航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明確規劃并建設的空港經濟區有近70個。
天路通,則百業興。臨空經濟區這顆26年前在首都機場西側播下的“種子”,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并在全國開花結果。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空港關注:東北通航“飛起來”不再是難事兒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