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水:“兼職”練就的斜杠機務
范云水和同事商討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范云水 供圖)
走進廈航部件維修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不大的電子車間,有些褪色的地面上橫向布置著三排新舊不一的桌子,這些桌子分別來自1999年,2006年和2010年。很難想象這個各類桌子“三世同堂”略顯擁擠的處室,一年能維修的飛機部件近一萬兩千件,為公司節省成本近億元。處室最早的職員范云水,此刻正和一群年輕人站在一臺機器前指指點點。
一身藍色工作服,中等個頭加上一副眼鏡,范云水符合人們對理工男的所有想象。1991年就進入廈航工作的范云水,可以說是這個處室在職時間最長的老職工,處室的年輕人都叫他范老。28年間,憑借不斷探索和堅持,范云水見證了部件維修是如何從“副業”發展成了一個約八十多人的處室。
斜杠技術咖
翻開范云水的簡歷,一連串似乎不太“相關”的經歷串起了他在廈航的工作軌跡。從飛機檢修到數據譯碼再到新生產基地相關區域的規劃,如同當下流行的斜杠青年一樣,他涉足的工作,每一項都牽扯出一個不同的領域。這位技術大咖所參與的項目之多,讓人有些驚訝。而初衷卻是兩個非�,F實的因素,省錢和需要。
范云水剛剛加入廈航時,主要工作是參與飛機維修,而物質條件的匱乏讓他對部件維修工作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一個窗戶燈組件,原價一千多美元,扔了實在太可惜”,范老回憶道,如果能夠自行修理,節約的資金將非�?捎^。范云水和同事們在工作之余,打起了這些組件的主意�?墒�,在那個連工具都放在屋檐下的年代,兼職修部件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他們只能從頭做起。找車間,買設備,訂航材,制訂工卡……一步步建立了完整的維修技術體系,成立了附件車間。從開始的窗戶燈組件,車間“兼職”項目越來越多,如今大到機輪剎車小到機上烤箱,都成了維修對象,“小兼職”慢慢發展成如今的主業。
如果說部件修理還是分內的延伸,那么飛行數據譯碼就是一次“跨界”。早期的中國民航業缺少先進導航設備,如果想要確認飛機在正確的航線上,就要對數據進行譯碼解碼。這項工作不僅涉及對模擬信號的解讀還需要改裝磁帶播放裝置,這已遠遠超出范云水的工作內容。但面對需要,他憑借過硬的技術素養,用一年時間完成了7項飛行數據的譯碼解碼工作,為公司航班的安全運行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我是搞技術的,如果不去多學習這些東西,不深入地研究,那是退步。”說起這些舊事,范老很少提及困難,而更在意節約成本和提高自己。多年來,也有別的公司來挖他,但是對廈航和家鄉的留戀始終讓他忙碌在這間處室。
年輕的“老廈航”
范老的日常被安排得滿當當,航模、閱讀、裝修DIY,一張計劃單列出來比年輕人的還豐富,用“硬核生活玩家”來形容一點不過分。玩航模,范老是從一塊塊原料自己加工組裝的。閱讀是他的另一愛好,從專業書籍到文史社科,廣泛的閱讀讓范老不僅對一臺機上烤箱了如指掌,也能就經史時事侃侃而談。一張從入職開始用到現在的借書卡,可見這位學霸成色之足。
“平時忙一點比較好,忙一點孩子也會跟著忙。”說起孩子,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女兒是范老最大的驕傲。不過在女兒的成長中,他并沒有有意為之,在他看來,是濃厚的閱讀氛圍更多造就了女兒。“我們就是一起讀書,雖然讀得東西不一樣,但是博覽群書好處肯定是有的。”范老說。對于退休生活,范老也早早有了規劃,滑翔傘和小飛機是他的目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想試試自己飛起來的感覺。”
很快,隨著新生產基地投入運行,范老和同事們就要搬遷到新生產基地,在那里他們會有全新的專業維修臺和工作室。“想不到,我們處室還能有棟樓!”范老和處室的伙伴既興奮又感嘆。還有十年退休的范云水用“不忘初心”總結未來工作。他表示,很快空調散熱器、氣動項目、液壓項目、高壓氣瓶等新項目都會上馬,為公司未來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駐外機務:有“洋妻”陪伴 干活更踏實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