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鮮 :永不停歇是一種青春的姿態
一站上機坪塔臺,首都機場機坪管制員彭莉鮮仿佛有著用不完的工作干勁兒。她雙眼緊盯機坪,大腦快速運轉,手攥話筒,語氣堅決地指揮機組。手起聲落間,桌上的對講機則不時地響起,傳來機坪上拖車師傅的聲音。如果遇上緊急情況,彭莉鮮還得操起電話與其他駐場單位溝通協調。話筒、對講機和電話,就這樣在她的手上“接力”著,她身體的每個機能都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走下崗位,坐在灑滿陽光的會議室里的彭莉鮮,說起話來柔聲細語中帶著幾分靦腆。不斷進取的態度和不失本真的初心和諧地統一在了她的身上,她一往無前、永不停歇,一路上留下的不是鋒芒而是光芒。
“學得更多、想得更深、吃得更透”
2007年,帶著對民航的向往和成為一名民航人的理想,18歲的湖南郴州姑娘彭莉鮮來到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入學時的專業是數學。
“我的目標比較明確,畢業后進民航。想去的空管專業入學時不招女生,但是能轉專業進去”。知道空管專業對英語的要求很高,彭莉鮮大一就通過了英語六級考試,大二時順利地轉入了空管專業。但是3年后當她畢業的時候,成為一名管制員卻在她的就業選項中被劃去了。
“1起重傷、死亡事故的背后,有著29起輕傷或故障,以及300起隱患或違章。這是‘海因里希法則’,也就是說每一條關于安全的規章規定背后,都是血的教訓”。在上課的時候,彭莉鮮接觸到許多事故案例,也明白了管制員身上的安全責任,這讓彼時的她產生了畏難心理。
2011年,彭莉鮮北上入職首都國際機場運行控制中心,走上了運行一線。那一年,首都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超過7800萬人次,年起落航班接近600萬架次。運控中心承擔著指揮協調、應急處置、資源管理等職能,是這座全國最繁忙機場的“大腦”,而對彭莉鮮而言,這是一個實現理想的大舞臺。
“學得更多、想得更深、吃得更透,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成為彭莉鮮對自己的要求,她總是隨身帶個本子,不懂就記下來,一點一滴地鉆研。幾年下來,書桌上積累了一摞厚厚的學習筆記。就是憑著這股肯吃苦、勤學習、愛鉆研的勁兒,僅4個月她便能夠獨立上崗,并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通過了數據信息、資源分配、指揮協調、運行監控全部4個席位的資質考核。在近百人的運控中心團隊里,能夠一人“解鎖”4個席位的寥寥無幾。
一線工作是忙碌的,卻也是培育創新成果的最佳土壤。彭莉鮮帶著鉆研精神和創新意識,利用業務時間先后牽頭成立了10余個課題小組,聚焦廊橋使用率和航班時刻結構優化等問題,逐個研究攻克。她和團隊一起努力,讓首都機場全年的廊橋旅客增加了超過20萬人次。更高的靠橋率,讓旅客上下飛機更加便捷高效。
2017年,首都機場集團舉辦首屆運行指揮員職業技能競賽,彭莉鮮代表首都機場與兄弟單位的同行們同場競技,拿下個人全能亞軍,被評為首都機場集團公司金牌員工,獲得了“全國民航技能能手”稱號。這就像一場“華山論劍”,年輕的彭莉鮮已經在運控的崗位上證明了自己。而此時的她還會不時想起6年前那個知難而退的自己。
告訴7年前的自己:你可以
古希臘哲人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是在2017年,“榮譽等身”的彭莉鮮卻站在了同一個河岸上。
2017年,首都機場全面開啟機坪管制接收工作。一邊是2018年6月21日必須完成管制移交的“死命令”,另一邊則是無場地、無經驗、無人員的“三無”狀態。當時,彭莉鮮已經進入運控中心后臺管理模塊,暫別了一線崗位。作為首都機場為數不多的擁有管制專業背景的員工,彭莉鮮毅然加入了機坪管制移交小組,面對時間緊、要求高、任務重的“三難”局面,主動承擔了移交重點項目,和小組成員一起啃“硬骨頭”、接“燙手芋”。
在移交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管制員隊伍人員匱乏的狀況,彭莉鮮沒有猶豫,帶頭報名參加管制員招募。做出這個決定的彭莉鮮,還是會不斷想起“海因里希法則”和課堂上那些案例。“作為前期參與移交項目的人,如果連我都不敢報名參加,那誰還肯來呢?”柔弱女子的這番話語間,儼然一股舍我其誰的豪氣。
距離移交期限只有8個月了,彭莉鮮先是到中國飛行學院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補充理論學習。“總共學了20幾門功課,相當于把大學四年學習的專業課復習了一遍,再考核通過。” 而后是240個小時的塔臺見習。
“你行不行?不行下去!”
塔臺上,帶彭莉鮮的師傅們年紀都比她小,卻異常嚴格。彭莉鮮一次次強忍著眼淚,化作進步的動力。按規定,管制員每工作兩個小時便可以休息,但彭莉鮮見習時往往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不上塔的時候,彭莉鮮就泡在模擬機上訓練。回到家的彭莉鮮也不肯閑下來,對著鏡子反復練,對著錄音反復聽,拿起場區圖反復畫,逐步克服了語音語速、反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用8個月具備了普通管制員3年才能擁有的獨立指揮能力,彭莉鮮瘦了整整10斤,她常常對同事們開玩笑說:“想要瘦身就來塔臺見習吧。”
2018年6月21日零時,首都機場機坪管制室正式啟用。個體與整體的發展歷程在此刻交會了,首都機場歷史性的一刻也是彭莉鮮人生突破性的一刻。坐在塔臺上的彭莉鮮,面前是燈火通明的機坪,玻璃上似乎映出了7年前那個不敢拿起話筒的女孩,她想告訴彼時的自己:其實,你可以!
七三分的人生
2018年注定是彭莉鮮生命中意義非凡的一年,她在職業生涯的第7個年頭成功從一名運行指揮員轉型為一名機坪管制員。
高峰時段,首都機場每個小時有超過90架次的飛機進出港,而機坪管制室只有11名管制員,還必須分成四個班組倒班。彭莉鮮和她的同事們在應對巨大工作壓力的同時,必須迅速培養新人。
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的彭莉鮮也有把見習的新人罵哭的時候。想起幾個月前,自己還是被罵的新人,心情有些復雜,也有些于心不忍,但是她知道“嚴格就是大愛”。見習時對新人的嚴格要求,一定會成為新人管制生涯里最強有力的保護。
借助著機坪管制工作移交的契機,彭莉鮮帶頭組建“彭莉鮮創新工作室”,重點圍繞機場資源配置、飛機拖曳流程、空地協同運行等內容展開技術攻關和課題突破。
在生活中,彭莉鮮喜歡做飯,是那種鉆研型的烹飪愛好者;喜歡跑步,在接受管制移交工作前,每天都堅持跑1個小時。
記者問:“為什么你能把工作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好呢?”
“大概因為我是獅子座吧,對事情充滿著掌控的欲望。”彭莉鮮笑著說。
“工作和生活大概是怎么樣的比例呢?”記者又問。
“忙起來,工作就是百分百,最低也是七三分。”彭莉鮮回答。
而當記者和彭莉鮮聊起對未來的規劃時,她沒有思索,講的全是與崗位、與工作相關的種種,滔滔不絕,很有條理和邏輯。關于個人生活卻只字未提。
永不停歇,就是她青春永恒的姿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包頭機場:清明小長假 完成旅客吞吐量15185人次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