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敏:白手起家和摸石頭過河
從酒店宴會廳到空中廚房,黃惠敏一輩子的工作,沒離開過餐飲服務。“那時候想摸著石頭過河,可石頭也不好找呀!”她這樣描述廈航配餐起步時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聊起廈航配餐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行業(yè)翹楚的奮斗歷程,溫和、內斂的黃惠敏眼中泛起淚光:“從白手起家,我看著廈航第一幢樓落成、第一個配餐車間投產、第一個分公司運行……我為自己是廈航人驕傲!”
兩岸直航航班開通之際,黃慧敏帶領配餐部為首航航班準備閩南風味特色美食
黃惠敏
1957年出生,1987年進入廈航,曾任廈航配餐部總經理,2007年退休,工號00214。
蘇恩龍
現(xiàn)為地面服務保障部運行保障處離港控制員,工號05598。
蘇恩澤
現(xiàn)為客運營銷委廈門營業(yè)部客戶經理,工號05584。
白手起家是最深刻的記憶
“來廈航前,我在廈門賓館工作,無憂無慮。那時候廈航剛成立不久,連辦公場所都是租的,更別提員工食堂,工作人員吃飯出去搭伙。1986年,準備籌建航空賓館。當時的董事長何平到廈門賓館要人。領導找我談的時候,我還聽不太明白何董事長講的航空公司發(fā)展藍圖,于是跟家里商量,哥哥說‘民航是新興的行業(yè),你去闖闖也好’,就這樣選擇了廈航。”一腳邁進廈航,風風雨雨一直干到退休。
“我來報到時,所謂的航空賓館,還只是個地基,啥也沒有。我跟同事騎著僅有的舊自行車辦各種手續(xù),到處跑。1988年2月28日,廈門航空賓館落成,9層樓,那是廈航第一幢建筑,我們好激動。賓館剛開始運營,沒什么經驗,我就回原單位去請師傅。再后來,我們改革原有的傳統(tǒng)早餐模式,在廈門第一家經營早茶,當時很洋氣,生意很好。1988年8月8日,公司迎來第三架飛機,初步形成了波音機隊。當時的歡迎儀式也是在航空賓館舉行的,副市長江平都參加了。”航空賓館從無到有,這是黃惠敏第一次白手起家的記憶。
廈門航空賓館外觀
“最早的時候,廈航的飛機餐是由廈門日報社的食堂承包的,也只是有簡單的蛋糕或面包。航空賓館開業(yè)后,公司把飛機餐業(yè)務收回,由航空賓館來承擔。做好的餐,用一輛微型面包車送到機場,然后人工抬著餐車上飛機。我們整天提心吊膽,怕路上有狀況誤事,更怕狹窄的梯子上抬餐車不安全。公司盈利后資金寬裕了,對生產設備,公司很舍得投入,第一輛食品升降車,花了7萬美金。為這個大寶貝辦車牌很費周折,一來超高,二來廈門當時沒有這樣的特種車上路行駛。公安局也不墨守成規(guī),給這輛車特事特辦:走固定的路線,兩點一線專門送餐。就這樣,餐車直接推進客艙,提高了效率,還減少了安全隱患。后來,配餐部搬到了機場,特種車就不用在市區(qū)行駛了。1987年,公司花11萬美金采購了進口的烤箱、冷庫等設備,大家都特別珍惜,那時我總愛去摸摸這些老伙計,現(xiàn)在我退休了,可它們還在‘上班’,質量特別好。”廈航的配餐從無到有,這是她第二次白手起家的記憶。再后來,福州分公司建配餐車間,“籌建福州分公司配餐車間的時候,我去福州分公司不像是出差,而像是日常上班,經常坐早班飛過去,晚班飛回來。”這是她又一次見證白手起家的經歷。
在當時,食品升降車可是難得的寶貝
每次變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剛開始起步時,真難。公司讓我負責飛機餐生產時,我說我沒做過呀,不懂。吳總說:‘誰做過、誰懂呀?摸著石頭過河吧。’我也想摸頭石頭過河,可石頭都不好摸。從包裝到餐食內容,一點點試探摸索,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包裝盒改成透明PVC的,旅客可以一眼看見里面的食物;盒子分格,東西不會混在一起,旅客很喜歡;水杯,軟了薄了燙手,從南方到北方,不知道選了多少廠家,在全民航第一家使用硬質明杯。”黃惠敏話不多,語速也不快,聊起廈航配餐的變革和成長歷程,如數家珍。
廈航在全民航第一家使用硬質明杯
“廈航對旅客很實誠,‘以誠為本,以客為尊’,公司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配餐能配的能裝的,盡量多些品種。我們在全民航率先配熱食,米飯裝多少是學問,多了熱不透,少了就烤糊;蔬菜更有講究,再綠的菠菜葉烤箱一熱就變黃,難看……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學習,我就一次次跟著飛機看,綜合乘務員收集反饋的意見,回來一點點地改進。公司要求必須給旅客配水果,還要考慮飛機配載、衛(wèi)生、方便等,我們就推著餐車在模擬客艙里反復試驗。為了找合適的水果,我這‘石頭’一直摸到了新疆。”如今,廈航空中餐品種、數量和設計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配餐量從每天幾百份到幾萬份,從簡單的面包、蛋糕到不同特色的菜、湯、粥、酒。。。。贏得了旅客的喜愛,成為行業(yè)標桿。
如今,廈航的空中餐食制作工藝達到了業(yè)內一流水平
希望全球旅客都像廈門人一樣認同廈航
“我是一個好員工,但不是一個好媽媽,欠兒子的太多了。”1985年,黃惠敏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兒子,到航空賓館時,孩子才一歲,從那時起,她就沒能做到好好陪伴兒子。1988年兒子3歲第一次入幼兒園,航空賓館才開業(yè)不久,她沒時間是同事送去的;上小學、中學,她從未陪孩子做過功課;2003年兒子考上大學,還是同事去送的,那時候她正帶人在成立不久的福州分公司的荒地上鏟草……黃惠敏上班不分黑白,也搞不清節(jié)假日,但兒子成長的過程中該有媽媽的時候,她卻總是缺席。
對于蘇恩龍、蘇恩澤兄弟兩個來說,小時候,見到媽媽的時候少,記憶中主要是保姆和奶奶陪伴,晚上睡了她才回家,早上起床她已經上班走了。幼兒園放學,經常是媽媽的同事順帶回家。“媽媽對廈航的關注度,高于兒子。不過我們沒覺得孤單,雙胞胎兄弟,從到大在一起,有伴。”
很拼、專注、精益求精,這是母親最讓恩龍、恩澤兄弟佩服的品質。“媽媽雖然忙,但越長大,越理解她。我們?yōu)閶寢岒湴恋耐瑫r,也想感受一下,廈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能讓媽媽一輩子這么投入。”2006年大學畢業(yè)后,兄弟兩個選擇了到廈航工作。
蘇恩龍在確認航班離崗信息
進入廈航,哥哥恩龍在地面服務保障部工作,弟弟恩澤在廈門營業(yè)部做銷售。恩龍當了3年值機員后,轉到運行保障處做離港控制員。見證配載、離港系統(tǒng)技術上的進步,他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剛來時值機還是傳統(tǒng)人工模式,手寫登機牌,旅客一直柜臺排長隊;現(xiàn)在自助值機、網上值機、行李自助跟蹤、二維碼過安檢,以后還會有行李自助交運。國外有的,我們都可以有了。”
恩澤一直從事銷售服務,現(xiàn)在是三級客戶經理,他說:“從紙票到現(xiàn)在的電子客票,從國內點對點的航線,到盟航聯(lián)運票,要學的東西一直很多。現(xiàn)在銷售是電商為主,不過,還是有一些不方便處理網站處理的業(yè)務和不習慣電商的客戶,柜臺也還挺忙,這種面對面的服務很有人情味兒。”
蘇恩澤正在為旅客辦理客票手續(xù)
12年的工作經歷,兄弟兩人正好趕上了廈航跨躍式發(fā)展。他們有個共同的愿望:“希望廈航發(fā)展得更好,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化大航空公司,讓全世界人民就像廈門人一樣熟悉廈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鞍山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5萬人次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