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群:心中堅定何懼浪
在楊衛群的心目中,有兩種人能夠保家衛國:一種是保衛國土的解放軍,另一種是保衛人民的警察。他說,父親為三個兒女取的名字中都有“衛”字,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延續自己作為一名軍人的職責:保衛人民、保衛和平、保衛國家。
從海軍到刑偵民警,再到民航公安,軍人的印記從楊衛群穿上戎裝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身上。與民航結緣37年,楊衛群既親歷了中國民航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也見證了首都國際機場從一座航站樓到將與大興國際機場形成“一市兩場”的格局。如今,花甲之年的楊衛群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依然在首都機場公安局為確保機場轄區的安全忙碌著……
11月1日6時,楊衛群準時出門前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公安分局,這條路他已經走了20年。
這是很平常的一天。
9時50分,楊衛群放下手里的文件,抬頭看了一眼時間。他起身整理好警容,正了正胸前的警徽和警號,戴上警帽,準備上樓參加揭牌儀式。
對楊衛群來說,這一天又非常有意義——“首都機場公安局”正式掛牌。
從1987年進入民航局公安局,到1998年10月任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公安分局副局長,再到現在,楊衛群既親歷了中國民航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也見證了首都國際機場從一座航站樓發展壯大到將與大興國際機場形成“一市兩場”的格局。
回首望一望不遠處的3號航站樓,再看著面前首都機場公安局大樓門前嶄新的牌子,楊衛群思緒萬千,42年前走出校園、走上軍人和警察職業道路的回憶如潮水般涌來,耳邊仿佛又傳來海浪的聲音……
大熔爐里百煉成鋼
“這是哪兒啊,怎么也聽不見海浪聲,我這到底是不是當海軍了呀!”1976年3月,與戰友一同出操的楊衛群心里琢磨個不停。前一天晚上剛到軍營,想著當了海軍就能看到大海,誰知道這一路上黑漆漆一片,別說海浪聲聽不見了,就連海風吹來的咸味兒都聞不著。
兩個月前,正在上高三的楊衛群趕上了招兵。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他受父親影響,有著濃濃的軍人情結,立志長大后要當解放軍,于是沒有絲毫猶豫就報名了。在海軍和空軍兩個軍種中,楊衛群選擇了海軍。“空軍招的是地勤,海軍招的是特種水兵,標準更高,誰不想往高處走啊!”
當年,學校只有不到五個人被批準入伍,楊衛群是其中之一。不過,這高高興興去服役的勁頭兒,因為看不到大海打了折扣。后來,楊衛群才知道自己是在北海艦隊南泉訓練團,離大海還有幾十公里。
3個月的新兵訓練結束后,楊衛群進行了報務專業的學習。該專業對記憶和反應能力要求非常高,淘汰率達50%。憑借優異的成績,楊衛群順利畢業,被分配到了北海艦隊海測大隊機關電臺工作。
“我在機關電臺待了一個多月,后來又被調到海測大隊所屬的K943船上當報務員”。上船第三天,楊衛群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下馬威”——八級風、兩米浪抗風試驗。“別的船都回港了,而我們卻頂著風浪出港,就是為了檢測船的抗風性能。”楊衛群回憶道,“當時感覺這艘船非常大,但是在一個浪接著一個浪的顛簸下,根本不算什么。”
1978年,18歲的楊衛群報名參軍,成為一名海軍士兵。圖為楊衛群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期間于青島海濱留影。
“那您暈船了嗎?吐了嗎?”
楊衛群擺了擺手,“不是吐,也不是暈”。
“吐”和“暈”好像不足以形容他當時的感受。
“我當時頭暈目眩,嘔吐不止。”船顛簸得非常厲害,楊衛群在報房里根本待不住,靠在角落里抱著盆不撒手,哇哇吐,直到吐出膽汁,再也吐不出什么了。
回到岸上的楊衛群在碼頭上坐了一個多小時才終于有了腳踏實地的感覺。第二次出海的時候,楊衛群硬著頭皮,連盆都準備好了,沒想到既沒有暈,也沒有吐,自己暈車暈船的毛病竟然被“以毒攻毒”治愈了。
當年的海軍服役期是4年。由于楊衛群業務技能出色,服役期滿后,部隊領導沒有同意他退伍,而是將他安排到了解放軍4808廠,負責K943船上的報務設備維修改造工作。第5年服役期滿后,楊衛群復員回到了北京。
當警察就不怕犧牲
在楊衛群的心目中,有兩種人能夠保家衛國:一種是保衛國土的解放軍,另一種是保衛人民的警察。
“我們姐弟三人的名字里都有‘衛’字,父親希望我們能延續他作為軍人的職責,保衛人民、保衛和平、保衛國家。”楊衛群說,“我退伍之前就想好了,回來一定要當警察。”
1980年底,23歲的楊衛群光榮退伍。在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面試的時候,政治部的于警官見到楊衛群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為什么要當警察?”“我喜歡這份工作,從部隊退伍以后就想當警察,也想為保衛國家、保衛人民再立新功。”楊衛群嘴上說得順溜極了。于警官又問:“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做好心理準備了!”楊衛群爽快地回答。
“你根本就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警察隨時都可能犧牲,加班加點是常事,苦和累都是你想象不到的”。于警官的一番話讓楊衛群心里咯噔了一下,但畢竟年輕氣盛,楊衛群也沒多想,信誓旦旦地說:“這些對我來說都沒問題,我已經做好思想準備了!”
就這樣,楊衛群被海淀分局錄取了。穿上警服的時候,楊衛群興奮極了,上白下藍的民警制服配上白色的大檐帽,肩章和帽徽熠熠發光,像極了當年的海軍制服。楊衛群在鏡子前照了很久,左看右看,覺得自己英俊瀟灑,心里美滋滋的,嘴角不住地往耳朵根兒上咧。
1985年,楊衛群在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警隊工作期間留影。
楊衛群在海淀分局先當了一年多的偵查員,后來因為表現優秀被選中學習刑偵技術,專門進行現場勘查。在海淀分局刑偵科(后改為刑警隊)的7年間,楊衛群抓過小偷,參加過巡邏盤查,曾經為了抓捕犯罪嫌疑人在雪地里連續趴了十多個晚上,也曾在零下十四五攝氏度的冬夜,尋著犯罪嫌疑人的腳印追了七個半小時,哈氣凝結在警用頭盔下面,從下巴“長”到了胸口……
有一次,楊衛群和同事得到信息,有一名犯罪嫌疑人躲在了一座廢舊的水泥構件廠內。準備抓捕的時候,楊衛群爬到了高處,其他民警在底下收縮包圍圈。就在收縮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突然從門里跑出來,楊衛群沒有多想,從兩米多高的地方一躍撲向犯罪嫌疑人。沒想到對方跑得太快,楊衛群撲了個空,“啪”地一下摔在了地上,當時就眼冒金星,口鼻出血。顧不上自己的傷,楊衛群爬起來用手隨便抹了一把,繼續去追犯罪嫌疑人。
第二天回到現場勘查的時候,楊衛群嚇壞了,面前全是橫著豎著的鋼筋,要是自己那一撲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設想。
“這些經歷讓我真正感覺到了當警察的苦和累,但是每當案子告破,我特別有成就感。”楊衛群說。
笑向苦累覓甘甜
正當楊衛群在海淀分局工作得“風生水起”之時,妻子有意見了:長時間接觸死者和現場,衣服都變了味兒;三天兩頭不著家,回到家倒頭就睡,更別提照顧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了……
1987年初,正值民航局公安局招人,楊衛群參加了面試,沒想到被錄取了。楊衛群在民航局公安局刑偵處依舊從事刑事偵查工作,同時參與嚴重犯罪及跨省跨區案件的組織協調工作。
1987年,楊衛群被調入民航局公安局刑偵處,負責刑事偵查工作,同時參與嚴重犯罪及跨省跨區案件的組織協調工作。圖為1988年楊衛群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習期間留影。
“被調來之前,我想民航局公安局的案子還能有海淀分局的多啊,出幾個現場,那不是‘小菜一碟’嗎?”誰知,沒過幾個月,現實給了楊衛群“當頭一棒”。
當時,我國民航在不斷深化改革中逐步駛上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但是安全管理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安全水平遠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1989年~1998年,我國民航運輸飛行的事故萬時率是1.55。楊衛群的工作要求他參與民航重大飛行事故的勘查和事故調查。可以說,一直到1998年調離民航總局公安局這期間的重大飛行事故調查,楊衛群都參與了。
1992年的一天,楊衛群在廣西桂林進行事故現場勘查。由于飛機撞山解體,楊衛群必須爬到山上進行現場勘查并拍照、錄像。他小心翼翼地往山上爬,遇到阻力時還要手腳并用。好不容易爬上去后,楊衛群看到有一個角度能夠真實反映飛機撞山的情況,于是又往前走了兩步準備拍照、錄像。
“大楊,小心!”
楊衛群聽到身后有人大喊,條件反射地一下子抱住身邊的一棵樹,腳下的土嘩啦啦塌陷下去幾十米,身子一下就懸了空。原來,楊衛群踩的這塊地正好是飛機撞山后留下的浮土,加上他的重量和山里的風共同作用,一瞬間就塌了。
環抱著救命樹的楊衛群心里撲通撲通的。“我懸在半山腰,離山頭還有二三十米,身上背著照相機和攝像機,這是國家財產,我不能丟,更不能損壞”。
怎么辦?楊衛群騰出一只手重新調整了設備,手腳并用攀著樹和藤蔓一點一點往上爬,爬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到達安全地帶。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楊衛群心里一陣后怕。“真是生死一瞬間,如果不是同事發現及時、提醒及時和我的快速反應,我就順著沙土下去被活埋了”。
想起當初申請調崗的初衷,楊衛群無比感慨:“到了民航局公安局一點兒都不輕松,有一半的時間在出差,另一半的時間在單位緊張工作。原來在海淀分局起碼還可以回家,這回是徹底奉獻了。”一直略顯嚴肅的楊衛群難得說了句玩笑話,但馬上正色道,“選擇警察這個職業就是選擇犧牲和奉獻。民航警察只是所在的行業不一樣,面對的危險和工作的辛苦與地方民警是一樣的。”
萬無一失,一失萬無
“這座航站樓可真大,真宏偉啊!”
1999年11月,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投入使用,楊衛群被調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公安分局任副局長快一年了。在航站樓啟用前,分管航站樓派出所的楊衛群帶著民警前來熟悉場地,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1998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公安分局成立。在民航總局公安局工作11年后,楊衛群被任命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公安分局副局長。圖為楊衛群在即將離開民航總局的工作崗位時在民航總局大門前留影。
2008年,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站樓——98.6萬平方米的3號航站樓——正式啟用。在參與指揮公安分局開展的歷次演練中,楊衛群又一次被震撼了。
楊衛群嘖嘖稱贊,因為他不僅見證了首都機場的快速發展,更親歷了首都機場公安機關的發展壯大。如今,首都機場公安局不僅負責首都機場和大興國際機場的空防安全管理與公安執法工作,還管理天津濱海機場公安分局,同時加強對河北機場公安局的業務指導。
首都機場是中國的“第一國門”,區位特殊,位置重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警衛勤務多,社會輿論關注度高,安全工作不容有任何閃失,要求和標準都更高、更嚴。
這給楊衛群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安全工作就是要堅持‘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工作標準,做到‘零失誤’”。
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是首都機場第一次承擔大型活動安保工作,當時分局剛轉為公務員體制不久,面臨缺經驗、缺裝備、缺警力等不利因素。楊衛群牽頭組織從零開始制訂安保方案,連續熬夜,克服種種困難,每天保障數十位非洲領導人安全抵離首都機場。“人已經到了極限,壓力倍增,像個‘炮仗’一點就著,哪兒像現在這么溫和。”楊衛群笑著說。但是,這次考驗和磨煉為分局后來圓滿完成一系列重大安保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航空運輸保障期間,首都機場公安分局投入了該局自建局以來最多的警力。圖為楊衛群(左二)在首都機場檢查指導奧運安保工作。
首都機場歷來以安全為最高宗旨,努力提升處理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安全與正常、安全與服務四個關系的能力。在首都機場集團公司提出的“4-3-4-1”總體工作思路中,平安機場被放在建設“四個機場”的首位,充分體現了對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安全底線的堅守。
對此,楊衛群感觸頗深:“近年來,首都機場公安局深入開展‘平安民航’‘平安機場’‘平安貨運’等專項行動,貫徹落實‘六嚴’部署,對危害民航運輸秩序的行為保持高壓態勢,空防案件、事件越來越少。”
不僅如此,首都機場公安局大力推進科技信息化建設,人臉識別、航站樓限時停車系統、“國門公安”APP等項目相繼落地,并已經在主動打擊、反恐防爆、治安防控、安全監管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興國際機場投入使用的日子一天天臨近,距離楊衛群退休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他說,自己對首都機場的發展、對民航的發展充滿信心,即便今后不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不從事這份職業,也會繼續關心、關愛、支持民航和公安事業。
今年是楊衛群退休前的最后一年,但對他來說,只要在崗一日,就要把工作做好。圖為國慶節前夕,楊衛群(右二)到特警支隊現場檢查安保工作落實情況。
秋日的午后,暖暖的陽光灑在楊衛群的身上,一切安好。就像他說的,“我經歷過大風大浪,也沒留下什么遺憾”。
圖片均由楊衛群提供
寄夢藍天
進入新時代,我國作為民航大國的地位已經牢固確立,我的愿望是早日實現民航強國的目標。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四川航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全體成員,再次強調了安全是民航業的生命線。我深刻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安全工作的重視,更加感到肩負的責任重大。雖然我在崗位上工作的時間不多了,但仍然要不忘初心、繼續努力,為實現民航強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
——楊衛群
本期主角
楊衛群,1958年1月生于天津。1976年3月參軍,在海軍北海艦隊海測大隊服役。1981年,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偵科工作。1987年,進入中國民用航空局公安局刑偵處工作,歷任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1998年,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公安分局工作,任副局長。現任首都機場公安局副巡視員。
在職業生涯中,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個人三等功一次,并多次獲得個人嘉獎。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陳峰:“危機正在逐步過去”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