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迫降的“幸運之神”不會每次都眷顧你
“哈德遜河奇跡”,在航空史上無疑是一次教科書式的水上完美迫降。時值“哈德遜河奇跡”十周年,我們更想用求索的心態看待“完美”,畢竟,奇跡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寶貴的生命,因此,這樣的奇跡不應該僅僅成為一時的話題,而應該為后人帶去更多的反思。
事件回顧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受到鳥群撞擊,機長薩倫伯格憑借專業的理論知識和精湛的飛行技術,在飛機雙發動機都失靈的情況下,全程僅208秒的時間里冷靜地完成了哈德遜河水上迫降,使1549航班上155人全部幸免于難。
薩倫伯格機長也因此作為英雄飛行員,成為了業界的驕傲,而這一史無前例、看似根本無法完成的完美迫降則被全世界譽為“哈德遜河奇跡”。
▲1549次航班的真實新聞畫面,圖片來自網絡
這不是完美,而是幸運
e起飛此次有幸找到了一位曾與薩倫伯格機長有過“親密接觸”的中國機長——程征,亞航集團公司安全部安全技術總監,從他的描述中,呈現出一個與世人眼中不太一樣的薩倫伯格。
▲由程征機長提供,與薩倫伯格機長的合影
作為一名多年致力于飛行安全的機長,程征曾與薩倫伯格機長就飛行安全方向做過學術探討,其間也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哈德遜河奇跡”。
“我與他見面的時候,已經是事故發生很久以后了,他的口才很好,但是為人謙遜有禮。”
程征回憶說:
“從薩倫伯格機長的交談內容和交流方式上,仍然能夠清晰看出他古典式飛行員的職業軌跡:通航—空軍—民航。在我們的交流中,他完整地復盤了整個事件。但是,當我驚嘆這是個奇跡的時候,他矢口否認,非常謙遜地將其稱之為幸運。盡管他幸運而完美地實施了迫降,但他也不能復制完美,幸運也不會再次光臨。意外的危險不能靠幸運來解決。”
程征說,因為在薩倫伯格看來,之所以能夠成功迫降,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巧合因素和根基因素。
例如:
他本人碰巧具有豐富的空氣動力學知識
他的副駕駛員碰巧也具有很高的職業素養,能夠快速翻閱檢查單,與自己保持默契的配合和良好的決策梯度
迫降成功后,救援團隊的及時出現,避免了乘客遭受溺水、受凍的生命威脅,畢竟,重大險情的完美處理,需要眾多環節共同的出色專業表現
“薩倫伯格說,他事后反復地回想整個事件,甚至他自問,如果再讓他遇上這樣的情況,是不是還有這么好的運氣?好運氣不能用一輩子,更應該從案例中汲取訓練的精髓,多從理念和應變著手,學會舉一反三,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程征如是說。
程征告訴小編,其實他自己也想過,“哈德遜河奇跡”在十年后的今天,僅僅從技術角度而言,把飛機改進得更好,應對“哈德遜河事件”的能力更強,是沒有難度的。
但問題是,下一次,上帝還會出同樣的“題目”嗎?
奇跡可以寄希望于幸運,而生命卻不能
薩倫伯格16歲的時候就親眼目睹過一場墜機事故,對于小小年紀的他,面對殘酷血腥的事故現場,轉身離開也無可厚非。
然而,他卻沒有回避,在此后的幾十年中他用這場事故不斷地鞭策自己:要以前車為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因為駕駛飛機是不允許犯錯誤的,要將最大限度地降低飛行風險作為畢生追求。
▲薩倫伯格年輕時的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155人,看上去似乎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如果你把這個數字連接上面孔,那就不僅僅是155張面孔,而是那背后父親和母親的面孔,妻子和兒子的面孔,是155個家庭的許多張面孔。
155,不僅僅是個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個體,珍貴的生命安全保障怎么可以寄托于幸運?
薩倫伯格在他的書中提到:飛行員就是把涉及各方面的盤算始終計于心中的掌控之下,關注天氣情況以及與乘務組、空中管制員、副駕駛、機務整合為一個團隊協同工作,對飛機能做與不能做什么一直保持著明了的情景意識。
盡管今天的飛行大部分時間在使用自動駕駛,但飛行員們必須用他們自己睿智的心算來作為計算機的備用系統。
而于航空業而言,安全大于一切。
所有慘痛的教訓和成功的經歷,都不僅僅是一時熱議的談資,而是作為珍貴的案例資料被研究和借鑒。
因為,航空飛行經不起“經驗教訓”,每一次事故經驗的背后,都有可能以人命為代價。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小編:現在的事故征候只有不到20%是機組原因,其它機械故障,天氣意外等等,而事故有80%是機組原因,為什么?
是機組將大量的可能發生事故的事件給制止在萌芽中,保證了安全,而人沒有做到的部分,才最終引發了事故,所以離開了人,很多事故征候都可能轉化為事故。
肯定會有人質疑這一觀點,為什么保障安全的部門在于人,而不是人工智能?
畢竟飛機的自動駕駛已經普及應用多年,飛行員除了起飛和落地的大部分時間實際是在“管理”飛機自動設備的工作,而非手動操縱飛機。
但這并不意味著飛行員們可以完全憑借自動設備完成每一次的安全飛行。
畢竟,自動設備需要人工輸入,也只能完成程序設定內的“規定動作”,當意外情況來臨時,飛行員豐富理論知識、充足的飛行經驗、迅速的應急判斷、精湛的駕駛技術,才是力挽狂瀾的關鍵。
幸運的背后,是防患于未然
“哈德遜河奇跡”并不是這十年中唯一的“幸運”事件,就說國內,去年就有一件: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次航班在四川空域內飛行途中,駕駛艙右側玻璃突然破裂,駕駛艙瞬間失壓,氣溫降至零下四十攝氏度。
意外發生后,危急關頭,航班機長劉傳健在自動化設備失靈的情況下,依靠多年飛行經驗、手動操縱,成功備降在成都,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
▲川航3U8633次航班駕駛艙右側玻璃破裂,圖片來自網絡
事后回想,千鈞一發的危險時刻,若不是劉傳健機長靠著自身敏銳的瞬間應急反應和妥當的處理方式,這起化險為夷的英雄事件,可能就會變成無法挽回的慘烈空難悲劇。
但是,整個民航系統的進步,包括所有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法規的完善和與時俱進、基礎設施 / 新技術的日益更新,這才是民航安全最切實有效的定心丸,而不是希冀于某個英雄人物的靈光乍現。
換而言之,不管是“哈德遜河奇跡”,還是川航事件,假如當時的機長不是薩倫伯格、不是劉傳健,是不是每個機長都有這樣的能力應對如此兇險的突發危機?
薩倫伯格在他的書中說:
“每一起空難幾乎總是事件因果鏈的最終結果。如果任何一個鏈環出了問題,問題就有可能由此及彼地發展。幾乎沒有一起空難僅是由一個問題造成的。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問題導致另一個問題,進而風險加劇以至不可收拾。航空安全上,我們需要關注整個鏈條上的每一個鏈環。”
“回顧飛行發展的歷程,航空領域在安全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這有點像我們總是等死亡人數達到一定高值時,才引起公共意識或采取行政措施一樣。許多最慘重的空難必然會在飛機的設計、訓練、法規、航空公司的運行規則方面引起最重大的改變。”
作為民航人,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評判你的工作不靠“一貫”,而只是你的 “一次”,“一疏忽”便成千古恨。
這樣的認識和要求,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航空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
安全永遠是民航人的最高職責。
那么,在除去幸運的因素以后,我們的安全人員的工作,不是祈禱下一次巧合的“幸運”,而是思考怎么樣用技術和訓練來保證下一次完全不同的事件到來時,即便沒有巧合,結局依然完美。
在飛行員群體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
“飛行員有兩個口袋,一個口袋裝著運氣,一個口袋裝著技術和經驗。你要趁著一個口袋的運氣用光之前,盡快把另一個口袋裝滿。”
而“商用航空是一個涉及多個知識、技術的專業,勤奮、正確決斷和經驗也都至關重要。
我們手中掌握著上百名旅客的生命。
飛行員們知道責任重于泰山。”早在執飛1549航班之前,薩倫伯格就一直孜孜不倦地學習研究別人的經驗,因為他深知這是職責所在,這是他強烈的職業榮譽感賦予他的責任心!
所以當1549號航班事故發生后,他不但以超高的技術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水上迫降,飛機保持完整的同時還令機上所有人生還。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疏散乘客時,他還兩度檢查機艙,確保沒有乘客被困才最后一人離開機艙。
這樣的飛行員,我們怎能不崇敬?!
這樣的飛行員,我們怎會不欽佩?!
最后,小編依然想用薩倫伯格機長的話作為結尾。
不管“哈德遜河”奇跡過去了十年還是二十年,五十年,抑或是更久,事件本身和“薩倫伯格機長們”都將是航空后來人學習和借鑒的榜樣,向這些航空前輩致敬:
“我們必須在過去106年里航空界做出了不懈努力的基礎上繼續前進,而不能躺在前輩人做出的努力上高枕無憂。我們需要持續地在改進 人員素質、完善系統和技術進步上增加投入,以保持較高的安全水平,這樣我們才能勞有所獲。這一切并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需要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
——薩倫伯格
(小柒)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又是東海航空機長:不領取飛行資料、不看天氣、不核實起飛油量……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