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空港:飛躍發展 白云機場四十年
改革開放40年,春華秋實編織著白云機場人不忘初心的民航強國夢。40年來,從一座航站樓、一條跑道,年客流量僅66.1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0.64萬噸,發展成為航線網絡覆蓋全球、年客流量超過6500萬人次全球機場排名13位的空中門戶。白云機場40年來的發展巨變,在新中國民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作為國內三大機場之一,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以下簡稱“白云機場”)是南中國連接世界的航空樞紐,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隨著T2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白云機場無疑已經邁入世界一流航空樞紐建設的快車道。
南 大 門
這里開啟新中國最早的國內航線
說起白云機場,很多人已不記得它有“新”、“舊”的說法,只有少數“老廣”會偶爾憶起白云機場的舊址及其經歷的風風雨雨。
1932年,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空軍在廣州的遠郊棠下、棠溪、崗貝、蕭崗鄉征地,始建舊白云機場。隔年11月,白云機場竣工,廣東航空學校遷入,成為飛行學員飛行訓練基地。此后,白云機場經歷了抗日戰爭,從軍用機場逐步變為軍民共用機場。
廣州解放后,中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接管了白云機場,并于1950年3月將機場移交給新成立的中國民航廣州辦事處。1950年8月1日,“天津—漢口—廣州”開通,是建國后首開的兩條航線之一,史稱“八一”通航。隨后多年,白云機場交替承載著新中國軍用和民用航空的發展。
到了1964年4月29日,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開通“達卡—上海—廣州—達卡”國際航線,標志著中國民航打破空中封鎖。與此同時,民航局決定對上海虹橋機場和廣州白云機場按國際機場標準擴建。自此,白云機場的名稱多了“國際”二字,定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
白云機場的“白云”二字,源于舊機場地理位置靠近的白云山。當時,坐落在白云山西邊的舊白云機場,擁有一條跑道、一座航站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中國的“南大門”,舊白云機場的第一代候機樓也成了廣州接待中外領導和賓客的重要場所。
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廣東經濟的蓬勃發展,舊白云機場亦迎來了發展高峰期,多項業務指標躍居全國第一——1980年至1992年飛機起降架次居全國機場第一位、1986年至1992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國機場第一位,成為國內最繁忙的機場。1994年,白云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從這里出發的“老廣”旅行團、春運熱潮、電子產品和海鮮貨物,都向世人展示著當時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快節奏和繁忙景象,成為后來描繪廣東改革開放騰飛的時代經典畫面。
隨著廣州市區不斷擴大,舊白云機場漸漸融入繁華的鬧市之中,原有的運行保障能力已無法滿足發展需求,舊機場規劃搬遷已提上了重要日程。1992年,新機場的選址工作正式啟動,最終選址在距市區北部28公里、占地規模比舊機場大5倍的花都區和白云區交界。2000年,新機場正式動工,耗資198億元,歷時4年竣工。
一 夜 轉 場
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2004年8月4日22時50分,隨著廣州-湛江CZ3265航班騰空而起,舊白云機場功成身退,完美謝幕。次日,新白云國際機場無縫啟用,一夜跨入“雙跑道時代”,也為廣州插上了新的騰飛翅膀。
新舊機場一夜“無縫”對接,創造了國內最大規模機場一夜成功轉場的先例,在中國民航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新機場的啟用,一方面解除了狹小、擁擠、靠近市區等制約機場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消除了夜航限制,得以24小時運營。
此后,白云機場不斷擴建和完善各項設施。繼2009年1號航站樓東三、西三指廊建成啟用,飛行區東南站坪、國際1號貨站相繼建成。2015年2月,隨著一架從洛杉磯飛往廣州的A380客機平穩降落第三跑道,白云機場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
轉場14年來,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大幅攀升,2004年轉場當年突破2000萬人次,其后每三年凈增加1000萬人次,到了2013年一舉突破5000萬人次大關,僅每年客流凈增量就相當于一個內地機場客流量。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2017年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6583.69萬人次,在世界機場中排名第13位。
一位改革開放前就在白云機場工作的退休老員工這樣回憶說,感受到了白云機場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前最早有老舊的“里2”和“子爵”飛機在白云機場起降,后來這些機型逐步淡出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三叉戟”、“安24”等機型,而現在更加舒適、載客量更多的空中巨無霸B787、A380已經成為新一代的“空中快車”,航線網絡覆蓋更加廣泛,“想飛哪就飛哪”的目標得以實現,旅客吞吐量和貨物運輸量都實現了新突破。
截至今年8月,白云機場航線網絡已覆蓋全球210多個通航點,通達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近80家航空公司在白云機場運營,其中外航和地區公司50家。而對比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白云機場只有駐場航空公司20多個、國內和地區航線28條。
現如今的白云機場,不僅是廣東廣州的一張城市名片,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T2 啟 用
世界一流航空樞紐建設再提速
今年4月26日,白云機場65.87萬平方米的T2航站樓啟用,同步啟用的還有22.2萬平方米的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交通中心(GTC),設計容量可滿足年旅客吞吐4500萬人次的需求,標志著白云機場邁入“雙子樓”運營時代。至此,白云機場擁有兩座航站樓、三條跑道,飛行區等級為4F,可滿足年起降航班62萬架次、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和貨郵吞吐量250萬噸的運營需求。
近年來,白云機場不僅與基地航空公司南航共同推進“廣州之路”樞紐品牌建設,更與星空聯盟等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做好服務、做大市場“蛋糕”。借力今年世航會,白云機場不斷深化與航空公司合作,增加航班頻次、優化機型、開拓航線,進一步拓展歐美航線,鞏固東南亞、澳大利亞優勢航線,打造非洲快線,發展南美航線,搭建更優質的“空中絲綢之路”。
在今年6月舉行的廣州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創新舉措新聞發布會上,白云機場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邱嘉臣提出了未來發展“目標”:通過三年努力,國際航空樞紐基本打造成型;旅客吞吐量力爭達到8000萬人次,進入全球前10位,貨郵吞吐量達到230萬噸,預計進入全球前12位;穩居“全球十佳服務機場”和國內旅客吞吐量千萬級以上優秀服務機場行列。
在2018年廣州舉辦的世界航線發展大會上,廣東省機場集團與南方航空、東方航空、埃塞俄比亞航空以及西伯利亞航空等7家航空公司簽署了航線開發合作備忘錄。根據備忘錄,白云機場將開通馬德里、米蘭、圣彼得堡、伊斯蘭堡等多條高質量國際航線。計劃未來三年新開國際航線近30條。
從長遠發展看,從2021年到2025年,通過五年努力,國際航空樞紐打造成型,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350萬噸。形成集航空、高鐵、城軌、地鐵、公路的國內先進的空地“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
如今,白云機場正在推進3號航站樓和第四、五條跑道規劃建設,未來將站在全新節點上,銳意進取,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勇擔建設世界一流航空樞紐的全新使命!
改革開放40年 聊變化 談心聲
作為服務社會發展、保障旅客出行的公共平臺,白云機場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相伴相隨,其成長變遷已深深融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之中。下面,讓我們走近不同崗位的白云機場人,傾聽他們的心聲,記錄曾經的時光,以期從一個個小片段、小故事中,折射出白云機場40年的蓬勃發展,以此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
26年來安檢通道增加40倍
——安檢護衛部一大隊副大隊長 梁燕飛
通道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大、安檢設備越來越智能、從只強調安全到越來越重視服務……這些是梁燕飛眼中近年來民航安全檢查較明顯的變化。
“1992年建站時,安檢站只有4條國內安檢通道,2條國際安檢通道。隨著白云機場客流量的不斷增加,安檢需求不斷擴大,目前T1和T2共有安檢通道239條。其中100條國內安檢通道、43條國際安檢通道,中轉安檢通道、工作人員通道、貨運通道等96條。安檢員工隊伍從當初的26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4000余人。”梁燕飛介紹,安檢設備也在不斷革新換代,從單視角黑白屏幕的國產X射線機,到雙視角彩色X光機,再到如今的毫米波人體安檢系統、爆炸物/毒品探測儀等,安檢設備越來越智能化。
從“要旅客轉身”到“主動圍著旅客轉身”,從強制性的安全檢查到人性化的設立男性安檢通道、女性安檢通道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安檢越來越講求“安全與服務并舉”。
智能化節省旅客更多值機時間
——航空運輸服務分公司國內值機室主任 郝文進
上世紀90年代,購買機票的程序還極為繁瑣,只有職務到達一定級別的人,才可以憑借單位的介紹信,來現場預定機票,而那時的機票,全靠人工手寫。“我入職那會還是在老白云機場,值機柜臺有限,每一個航班都統一由一兩個指定柜臺完成,而且作為主辦值機員,要提前通過售票系統查詢航班人數,從而制作出相應數量的手工登機牌。登機牌上的航班信息都是手寫,出牌慢,所以那時候柜臺前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擁擠又喧鬧。”
郝文進介紹,“那時最讓我們糾結的是旅客的乘機聯撕漏了一張,一群人對著一個航班的乘機聯點了又點,手指上全是藍色蠟墨,怎么都洗不干凈。”
2004年轉場后,安全準確的離港系統,自動識別旅客的二代身份證和護照,簡約便捷的操作,自動打印行李條,科技的運用帶來的是準確、效率和安全。“如今,網上值機、手機值機、自助值機已全面覆蓋,自助行李托運都已成功運行,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給旅客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我們值機人員帶來極大的便利。”
機務維修已從“小作坊式”逐步走向國際化
——地勤公司機務工程部安全質量室主任 武佳競
1994年,白云機場地勤公司成立“機務維護部”,是“機務工程部”的前身。主要業務是繞機檢查和接送,是飛機維修的最低層次。“那個時候維修能力比較單薄,僅僅具備基本的維修能力。我們地勤機務第一家客戶是川航圖154,每天只有很少的幾個航班,機務比機組人員還多。”
武佳競介紹,通過不懈努力和經驗積累,白云機場機務維修技術水平得到跨越式發展,目前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工程、技術、質量系統,可為客戶量身定做各種層次的維修工作。部門現有員工300余人,單放行人員就有70多人,持有美國FAA執照4人,白云機場機務維修已從“小作坊式”逐步走向專業化、國際化。
2004年轉場前,白云機場機務僅代理6家國內和2家國際航空公司,而目前代理客戶已達73家航空公司,其中國內28家、國際45家。
2017年貨站貨郵總量較10年前實現翻番
——航空物流服務分公司國際業務部經理 王翼
“入職19年,我是看著物流公司發展壯大的。當初,我們只提供航空貨物運輸銷售代理業務,性質就像現在的貨運代理公司。后來,成立了物流中心,只做中性貨站,放棄了銷售,致力于單純經營航空貨站業務。2008年,隨著物流業的蓬勃發展,白云機場成立了航空物流服務分公司,從單純經營航空貨站業務發展成為以航空貨站為核心的物流服務平臺,成立之初就為機場帶來千萬利潤,隨后更是大踏步發展,貨運量和利潤持續攀升。”
王翼介紹,2017年貨站處理的貨郵總量達62.72萬噸,貨量較10年前實現了翻番,在三足鼎立的白云機場貨站市場占據了35.2%的貨量份額。
2013年,貨物年處理能力52萬噸的國際1號貨站啟用,書寫了貨站發展的新篇章,國際貨量迅猛增長。“過去我們一直以國內貨運為主,但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國際貨量第一次超越了國內貨量。”不僅如此,作為國家首批設立的跨境電商業務試點的白云機場跨境電商園區,也為貨站帶來年均超千萬的收入。如今年“雙11”當天,貨站跨境電商園區就為“天貓國際”、“蘇寧易購”、“京東”、“亞馬遜”等進駐園區的電商平臺,提供保稅倉貨物處理量55萬件,同比去年增長了57%,再創歷史新高。
輕點鼠標即可遠程監控助航燈光性能狀態
——飛行區管理部燈光管理部經理 杜菁
“老白云機場只有一條跑道一條平行滑行道,兩個燈光站、十幾個調光器、20多條燈光回路和兩千多盞助航燈具。而現在則有3條跑道和148條各類滑行道,助航燈光增加到6個燈光站、322臺調光器、255條燈光回路和23926盞助航燈具。”
談到助航燈光這些年的變遷,杜菁感慨萬分,“從前,燈光管理員們想要調節燈光參數或者檢查燈具狀態,只能一個站點一個站點去手工操作,因此夜間必須有人值守。而現在,監控調節各個助航燈具的電路高度集成后匯總連接到燈光總站監控室,監控員們輕點鼠標,即可遠程操控燈具性能參數。這也使得白云機場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飛行區燈光站點無人值守的機場。”
模擬真火訓練系統在國內機場尚屬首套
——消防安保管理中心副總經理 徐新
“改革開放以來,在消防科技進步與消防設施裝備更新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白云機場消防為例,轉場前老機場消防車只有5臺,分別是T6主力消防車,水罐消防車和干粉車;而目前已擁有包括美洲豹、豪士科、多功能破拆車、跑道泡沫噴涂車和殘損航空器搬移設備等在內的消防特種車輛22臺。老機場的T6主力消防車載水量只有6噸,新機場美洲豹8×8消防車載水量可達16.8噸;老機場時水罐消防車載水量只有2.5噸,新機場的水罐消防車可達12噸。”
徐新介紹說,“我們還有一套從德國引進的模擬航空器真火訓練系統,這在國內機場尚屬首套,可逼真模擬航空器艙內起火高溫、濃煙密布等多個消防滅火救援科目,使訓練更加貼近實戰。”隨著A380等大型航空器越來越多,為確保機場消防應急救援需求,白云機場消防還特別引進了一套大型搬移救援設備,可通過無線多車同步遙控及線控單車兩種模式,獨立完成縱向橫向行走、360度轉彎等功能。
航空餐需求越來越個性化
——漢莎公司生產部經理助理 肖君
十年前國內航班基本使用通用餐譜,國際航班就是吃傳統法式西餐。如今,航空餐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我司為每家航空公司定制餐食,還為航空公司精品航線制作星級化的精美特餐。根據國際航線特點,我們還聘請了清真廚師設計并制作中東、非洲、東南亞等穆斯林地區的清真餐食,讓旅客在飛機上也能感受家的味道。”
航空餐餐量需求的逐年提高,對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也是個很大的考驗。肖君介紹:“我司購置了大量規�;a的自動化機器,替代傳統純手工包裝。如購置了熱食氣調包裝機,熱食包裝、密封、標簽一體化完成;面包生產線購置了面包成型全自動一體機,人手日搓面團過萬成為歷史;點心冷食生產線購進激光便簽打印機,餐食出廠有了統一的‘出生證’。”
新征程,再出發!
改革開放四十年,
為偉大祖國點贊,
為美好明天奮斗!
�。ㄌ貏e策劃/ 李祖文、羅志娟、鄭海芹、黃子健 參與執行/ 祁旭敏、胡悅瀅、謝佳佳、羅瑩、石方、付嬈、嚴曉雯 圖/ 呂征平、段冬生、羅廣泰、祝海鷹、陳憲邦、梁衛寧、田穎、戴穗恩、魏淑強、馮文生、謝佳佳、王斐、謝文廣、呂卓民、姚嘉懿、王梓彥、蕭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