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國際機場1號航站樓 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5月30日,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四川日報記者楊樹攝
航拍T1航站樓。四川日報記者楊樹攝
完成樁基4000余根,總長度相當于繞成都三環一圈;
土方開挖150余萬方,可在一個標準足球場上堆一座近300米高的摩天大樓;
鋼筋綁扎9萬余噸,相當于兩個“鳥巢”的用鋼量;
混凝土澆筑60萬方,能將整個天府廣場平均高度抬高近7米
5月30日上午,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太陽神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T1航站樓建筑面積33.72萬平米,建筑平面呈“Э”形,南北長1283米,東西寬520米,屋面最高點45米,屬一類機場航站樓。
封頂儀式上,中建八局副總經理孫維才向參加天府機場T1航站樓項目施工的全體建設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說:“天府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順利封頂,得益于機場集團強有力的統籌管控、設計監理單位的協同配合;得益于項目團隊的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得益于廣大參建的一線工友努力和付出。”
施工兩年 用鋼量相當于兩個“鳥巢”
位于簡陽市蘆葭鎮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項目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我國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其航站樓構型取意具有成都特色的太陽神鳥,該項目的建成將把成都帶入“雙機場時代”,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
從2017年5月,T1航站樓第一根樁開挖,到2019年5月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T1航站樓施工耗時24個月。
據悉,中建八局項目部共完成樁基4000余根,總長度相當于繞成都三環一圈;土方開挖150余萬方,可在一個標準足球場上堆一座近300米高的摩天大樓;鋼筋綁扎9萬余噸,相當于兩個“鳥巢”的用鋼量;混凝土澆筑60萬方,能將整個天府廣場平均高度抬高近7米;合同工期提前60天。
智慧建造 管理借助云筑智聯平臺
3年的緊張工期,100多家的物資供應商,27家的專業總承包,3000人的用工量,天府機場T1航站樓項目總承包管理難度極大。為此,中建八局項目部借助云筑智聯平臺,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歸集分析,打造了全國領先的智慧建造新模式。
“項目部從現場監控、進度、質量、安全、物資等全方位、全過程進行思考,通過每天所有管理人員的管理數據上傳,經過數據統計和反饋,實時體現管理的不足和彌補方向,及時、準確為調整管理措施提供基礎依據,大幅提高了基層管理人員響應速度、協同程度,更好地實現智慧管理、智慧建造、智慧協同、智慧運營。”中建八局項目經理詹進生介紹,“通過一年的平臺使用,我們管理人員已經非常習慣這種先進高效的管理系統,很大的提高了現場的管理效率。”
攻克難點 技術創新節省工期95天
天府機場航站樓造型十分具有設計感,有大量的異形結構,普通的施工技術很難滿足設計要求,對項目技術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多弧形結構測量定位、1283米超長混凝土、15米超高支模架體、3米厚弧形頂板等等,這些都是項目施工過程中必須解決的技術難題。其中,尤以3米厚弧形頂板施工最為困難。
此外,在進行航站樓下穿高鐵施工時,由于航站樓下的高鐵區段是不減速下穿,高鐵時速達350公里,因此這個區域的高鐵頂板厚度厚于其他。3米的頂板厚度且為異型漸變雙曲弧形頂板,這樣的施工難度在全國也是首例。
為了解決這個施工難點,中建八局項目部在架體選擇和主龍骨選用上采用了超厚結構架體和彎曲工字鋼主龍骨,并通過BIM技術,進行施工前鋼筋綁扎順序模擬、復雜節點模擬,提前解決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節約了工期和成本。
據中建八局項目總工石鵬介紹:“目前,項目部已經完成了23項科技成果,獲得了全國BIM大賽銀獎,通過技術創新,節省工期95天”。
新聞鏈接
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進度
2017年5月,第一根樁基開鉆;2017年11月,第一個承臺土方開挖;2018年1月,第一臺塔吊安裝完成;2018年3月,第一根鋼管柱吊裝完成;2018年5月,第一塊樓層板澆筑完成;
2018年7月,第一塊結構板封頂;2019年1月,指廊與大廳四層結構貫通;
2019年3月,大鐵結構完成;
2019年4月,旅客捷運通道結構完成;2019年5月,T1航站樓所有區域全面封頂。
污水變清水、
全自動降塵、
空氣能熱水器…
航站樓里都是“綠科技”
5月30日上午,“太陽神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該項目施工中采取了很多綠色施工措施,目前已獲得四川省綠色施工示范工程授牌。
“零排放”污水處理設備
項目臨建設施地處飛行區,無配套市政管網,投入120余萬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處理達標后清水,用于廁所獨立沖水系統、綠化灌溉、道路沖洗、圍擋清洗、衛生保潔等方面,實現污廢水要“零排放”,目前節約水量10.8萬立方米,降低成本達54萬元,預計工程總節約用水量達32.4萬立方米,降低成本達162萬元,同時也取得良好的社會與環境效益。
24小時明亮工程
為保證“不夜”工地24小時連續施工作業,利用LED燈時間控制器、網絡無限控制等多種控制方式,完美實現施工、交通導行和警示等功能照明,伴隨日照強度合理安排照明起止時間和光照亮度,同時延長LED燈使用壽命,降低能源資源耗和光污染,目前節約電能20.8萬千瓦/時,降低成本達21.84萬元,預計總節約電能達62.4萬千瓦/時,降低成本65.5萬元。
空氣能熱水器
為滿足24h不夜工地工友盥洗需求,投入4套空氣能熱水系統,其能效可達到電熱水器的4倍;與鍋爐相比,鍋爐全年平均的熱效率不會超過100%,而空氣能熱水器熱效率在300%以上,全年平均可節約70%的能源,不排放廢氣和有毒氣體,不僅安全,更營造了一個無污染的環境。目前節約電能65萬千瓦/時,降低成本達68萬元,預計總節約電能達195萬千瓦/時,降低成本204萬元。
環境監測聯動降塵系統
環境監測聯動降塵系統通過監測現場溫度、噪音、PM10、PM2.5濃度、風速等數據并將數據通過“云筑智聯”實時上傳,管理人員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控。當現場污染物濃度超過國家規定時,與之相連接的降塵系統將自動啟動,待污染物濃度降至警戒線以下后,降塵系統自動停止。
該系統的噴淋采用霧化噴水,比傳統的降塵方式節約用水。設備投入使用后,項目的環境問題由被動整改變為主動預防,有效提高了現場的環境標準。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南航基地 貨運設施項目工程率先竣工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