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從制服變遷看40年改革開放
服飾是一種語言、一種記憶,它以非文本的方式展示出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變遷。東航五套制服的更迭記載了東航乘務隊伍60余年的成長歷程,也展示出東航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敢為人先、改革創新、砥礪奮進、勇于突破,闊步走向國際化進程的矯健步伐。
當我們再次審視那段流逝的歲月,我們發現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也濃縮在東航一套套制服的更替間。
朱愛紅,東航客艙服務部的一名客艙經理,飛行41年,親身經歷了東航五套制服的變遷。回顧起40余年飛行生涯,朱愛紅依然十分激動:“我是軍人出身,18歲就進了東航,那時候我們是屬于空軍編制,穿著的制服是深藍色套裝,感覺更像是軍裝,非常神氣。肩上還有紅白相間肩章,絲巾上有ACCA”。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色彩繽紛時代的來臨
與朱愛紅同批的乘務員們最早是飛“立二”飛機。這種飛機不像現在的飛機是密封的,在空中噪音很大,機艙里還彌漫著航油的味道,暈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乘務員也不例外。那時候,一架飛機上就一名乘務員,飛機餐也很簡單,每人一個白煮蛋、一塊蛋糕。
改革開放后不久,東航乘務員換上了第二套以天藍色為主題色調,白色大翻領襯衣配干練的褲裝和平頂寬沿帽的制服。那時候航班上有了五花八門的紀念品,如鑰匙扣、徽章、杯子、領帶夾、中華5支包的高檔香煙等。餐飲除了餅干、水果以外,還送大白兔奶糖和口香糖。那個年代,坐飛機需要單位開介紹信而且旅客都是團級以上干部。雖說出行目的是出公差,但一度也成為身份的象征。那時,機型種類增加了不少,有了“伊爾-14”“安-24”,朱愛紅也隨著機型的改進告別了一飛航班就吐的時光。
1981年,從上海到北京的機票價是64元,后來漲價到90元。1986年,乘務員制服換成了墨綠色系,藍色的外套、馬甲及純白襯衣。旅客不再僅限團級干部,普通人也可以坐飛機了,購票出行的大多數是下海經商的生意人。
20世紀90年代 多元化與國際化
1988年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正式成立,國際航班不斷開辟。上世紀90年代初日韓航空公司是業界中的佼佼者,東航制服的變化也深受“東亞風”元素的影響。借鑒日本航空,東航乘務員的制服設計成藏青色的短上衣、及膝短裙和白襯衣。
民航改革風起云涌,麥道82、麥道11及空客300系列加入東航機隊,從此東航有了直飛遠程航線。航班上開始配黃油和面包、咖啡和咖啡伴侶。伴隨著烤箱的普及,飛機上有了熱騰騰的米飯,航班上還有當時最流行的飲料“紅寶桔子水”。乘機出行也從一種身份的象征轉變為普通的交通工具,旅客選擇乘機只為快速抵達目的地,跨出國門也變成一件簡單的事。
21世紀 個性化與追求品位
2001年乘務員制服換成長短袖襯衣、西式套裝、風衣和大衣在內的“紫氣東來”經典款。日籍、韓籍、印度籍的乘務員出現在了國際航班上。這段時間飛機上的餐飲越來越高檔,進口的橙汁和紅酒都不算什么,公務艙還提供鮑魚。茶葉有龍井、鐵觀音、普洱茶,中西式小點品種也越來越多。相反,飛機票價卻親民化了,客人常說機票比火車票也貴不了多少,還方便快捷。
2013年,東航第五套制服由法國知名品牌Christian·Lacroix 設計,也是目前業界最受乘務員歡迎和旅客喜愛的一套制服:“青花瓷”,中國結、正紅色腰帶及配飾,經典中透出熱情。伴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來自7個國家的外籍乘務員已有400多名。波音777直飛北美、歐洲,電飯煲、微波爐、烤面包機、Espresso咖啡機一應俱全旅客能想到的東航的飛機上基本上都有,乘機出行已然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朱愛紅感慨:“我在空中飛行了41年,最快樂的事就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旅客上來,看他們平平安安地落地。”朱愛紅這一代,是努力拼搏、接續奮斗的幾代東航人的縮影,他們將東航視作自己的家,堅守在東航飛越的每一個航點上,不論時差、跨越經緯,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不同的制服記錄著一個個歷史畫面。從制服的變化,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東航的發展。而新時代的東航乘務人員也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和詮釋東航的服務理念和服務品質,抒寫著屬于自己的無悔青春。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南航新疆:引進今年第18架新飛機 737機隊超過45架
- 下一篇:返回列表